本期信息#
截取時段:25/01/29-02/04
關鍵詞:醫保,老齡化,家庭結構,春晚,餐飲創業,AI,認識論
目錄#
信息流#
- 【媒體發文稱 [原研藥逐漸退出公立醫院已成定局],背後原因有哪些?】(人口,醫保,老齡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45429419/answer/79202514393
- 【“農民的兒媳不照顧公婆” 背後的歷史變遷】(人口學,城鎮化,家庭結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990288123/answer/90814927754
- 【媒介儀式的結構化與反結構化 —— 評析央視春晚小品的敘事模式變遷】(春晚,戲劇,意識形態)https://mp.weixin.qq.com/s/wOH1WHHVwHmb1-Z2Yvdtqg
- 【北京最愛吃炸雞的男人:我要跟批評過的餐飲老闆道歉】(餐飲,創業)https://mp.weixin.qq.com/s/IP4ks3TCdI48NZ-S9XpVng
- 【deepseek 的好與不足】(deepseek,AI,認識論)https://mp.weixin.qq.com/s/T0dq1x-XFNOYvHRHTACCLA
想法#
- 祭祀的意義
- 創作
- 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 人類的社會化與大模型的智能湧現的相似性
信息流#
【媒體發文稱 [原研藥逐漸退出公立醫院已成定局],背後原因有哪些?】#
(人口,醫保,老齡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9545429419/answer/79202514393
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邏輯串起來,邏輯就是超預期的老齡化。老齡化問題也就是如此,它幾乎會影響到方方面面,會讓這些方面變得比以前更脆弱。在這種可以預見的超預期的系統性衝擊逐漸顯現時,還在就藥效、一致性評價等技術方面的細節爭論,其實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農民的兒媳不照顧公婆” 背後的歷史變遷】#
(人口學,城鎮化,家庭結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0990288123/answer/90814927754
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在城市中,核心家庭的占比已經具有壓倒性優勢。也可以說,核心家庭正是主幹家庭解體之後的結果。
主幹家庭會解體為核心家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現代社會的分工已經高度分化。這連帶導致家庭成員已經分別參與不同的社會勞動、各自獲得產出(勞動報酬),而不是再像小農社會那樣,所有家庭成員傾向於共同從事勞動、共同獲得勞動報酬(並將所得投入再生產)。
社會生產分工方面的分化導致勞動類型的分化,勞動類型的分化導致家庭成員共同勞動的場景消失,且勞動力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市場要素參與流動,所以主幹家庭必然分化為核心家庭。結果之一,就是在事實上,通過婚姻組建的新家庭,在財務上是獨立於各自原生家庭的。
但是,由於中國經歷了最快速度、最大規模的城鎮化過程,所以社會整體上還沒有意識到、或者說不願意完全承認這個事實,依然希望保持主幹家庭時代的生活方式。
【媒介儀式的結構化與反結構化 —— 評析央視春晚小品的敘事模式變遷】#
(春晚,戲劇,意識形態)https://mp.weixin.qq.com/s/wOH1WHHVwHmb1-Z2Yvdtqg
本文將央視春晚小品的敘事模式分為三個發展階段。(1)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反結構模式,通過方言等非正式語言,以及 “地位逆轉”(平民批評位高權重者,掌握權力和資源的人扮演 “謙卑” 者) 的設計,旨在消解宏大的戲劇敘事。特別是早期小品經常以諷喻手法介入現實問題,通過草根階層調侃、解構崇高話題,例如趙本山和宋丹丹合作的 “白雲黑土”。(2) 新世紀初的混合模式主打 “衝突 - 和解” 的劇情線索,被大量應用於家庭關係和陌生人交往題材中。其創作語境是,個體與集體、多元與主流、現實與理想等觀念更新帶來了迷茫和困惑,此時小品便試圖擔負起社會整合的儀式功能,通過喚醒集體意識和理想主義將人們重新凝聚在一起。但略顯生硬、缺乏真實性的和解過程,導致小品的普遍評價不高。(3) 2016 年以後的結構化模式,更強調展現理想化的社會圖景,矛盾大多來源於缺乏溝通、語言歧義和刻板印象等,弱化了現實衝突的烈度。人物塑造偏重傳遞正能量,以樹立正面形象為中心,被諷刺的對象也不再是純粹的 “壞人”,而是可以被教育和感化的中性形象。作者認為,隨著小品的整合功能增強,內容開始呈現出程式化趨勢。面對複雜的觀眾構成,以及維護國家共同體凝聚力、釋放公眾情緒等多重任務,小品的創作有必要更新敘事策略,導入新型的反結構性力量以及現實邏輯話語。
【北京最愛吃炸雞的男人:我要跟批評過的餐飲老闆道歉】#
(餐飲,創業)https://mp.weixin.qq.com/s/IP4ks3TCdI48NZ-S9XpVng
合夥人告訴我,幹餐飲首先得解決供應鏈問題。在用凍肉還是鮮肉這塊,我堅持用鮮肉。凍肉成本確實低,但雞肉每多冷凍一次,失水率就會階梯式上升,口感上就會發乾,最主要你不知道都是什么時候的肉。
確定好貨源後,我們就進入研發階段。我們現在能在餐廳特別是連鎖餐廳吃到的食物,基本都要經歷這麼幾個階段:實驗室-工廠-小規模量產-大規模量產-到店試驗。這個時候我才發現餐飲有多難幹。不同環節(調味料)比例可能要調整,不同部位比例可能要調整,甚至貨的批次不同,比例可能也需要調整。有一次,我們發現花椒生產日期不同,味道也會有變化。後來分析才知道,花椒的味道跟降雨量有關,雨水多了花椒味道就會變淡。而且花椒味道變了,又會連帶影響其他的味道,需要一起調整。
按照要求,也就是我們的 SOP(操作流程),炸 3.5 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可有的員工就是給你炸 6 分鐘,說是擔心炸不熟被消費者投訴,但 6 分鐘雞肉都已經乾了。小規模試產跟大規模量產又不一樣。我們設定的油溫是 180 度,但 10 斤雞肉下去,溫度一下子就降到了 120 度,炸製的時間又得重新估算。這一套流程下來我就兩個感覺,一是麥當勞的標準化太厲害了,麥辣雞翅永遠都是一個味道;二是我要跟過去批評過的餐飲老闆道歉,你們太不容易了。
在如今的餐飲業,價格是那個 1,味道、環境、服務是後面的 0,沒有前面那個 1,後面的 0 也就沒了。
【deepseek 的好與不足】#
(deepseek,AI,認識論)https://mp.weixin.qq.com/s/T0dq1x-XFNOYvHRHTACCLA
在使用 DeepSeek 的過程中,我發現它還有一個值得改進的地方:它不會質疑提問者。在人与人的對話中,回答者可以通過質疑來深化問題的討論。然而,目前的人工智能尚不具備這種能力。為此,在通過與 DeepSeek 的互動而獲取 “知識” 或者 “諮詢” 的過程中,提問者,也就是 “人” 幾乎是佔據主導的一方。當然,這樣一種主導性,乃是體現在提問者提什麼樣的問題,以及怎樣提問題的一種方式和能力上。但,佔據主導性也就同樣意味著,最終所獲取的東西,其實在極大程度上依賴於 “提問者”,“提問者” 的水平,基本上就劃定了回答的一個可能界限。這與人与人之間的互動(我主要指的是知識型的互動)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差別,那就是:對話另一方可以表達他的不滿,尤其是,他可以指出:你不應該這樣提問。因此,我大膽預測,如果下一代人工智能希望取得實質性突破,它必須學會質疑提問者。
讓我們將話題拉回 “認識自己”。事實上,“提出問題” 的能力,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 “認識自我” 的能力。最近,我嘗試讓 AI 根據我的心境創作一首詩。在這個過程中,它按照我的要求寫了好幾首,但大多數都未能讓我滿意。原因何在?我想,問題主要出在我自己身上:我未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因此無法準確地提出 “要求”。最終,這個問題的解決得益於雙方的互動。之所以能夠寫出一首令我滿意的詩,原因有二:其一,我能夠清楚地感知自己的情緒狀態,並用恰當的語言(概念)描述它,從而發出明確的指令;其二,我能夠辨別詩歌的類別與優劣,並在此基礎上提出批評和建議,讓 AI 在我的反饋中不斷改進。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創作。“我” 與 “AI” 就像兩位詩詞愛好者,雙方都具備一定的水平,才能共同創作出一首好詩。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突破。我們不應固守陳規,而應勇敢地革新某些理念,比如對 “創作” 的理解。
想法#
祭祀的意義#
我覺得 “祭祀” 很浪費 —— 時間、資源、金錢,但這種浪費恰恰又是維護人与人、前輩與後輩的關係的不可或缺的紐帶之一。我還覺得這種浪費還是裝模作樣給活著的人看的 —— 因為祭拜並不令死者蘇生。
Deepseek:
嗯,用戶說他覺得 “祭祀” 很浪費時間、資源和金錢,但同時又認為這種浪費是維護人際關係的重要紐帶之一,尤其是人与人之間以及前輩與後輩之間的關係。他還提到,這種行為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裝模作樣給活著的人看,因為祭拜並不能讓死者復活。 首先,我需要理解用戶的立場。他認為祭祀雖然在物質層面有浪費,但在情感和社會結構上有其價值。這可能反映出他既理性又感性的一面,既看到資源的消耗,也意識到情感連接的重要性。 接下來,用戶提到裝模作樣給活著的人看,這說明他可能對某些形式化的祭祀行為感到不滿,覺得這些行為缺乏真誠,更多是為了滿足他人而非內心的需求。這可能意味著他在尋找一種更真實、更有意義的方式來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和維護人際關係。 用戶的深層需求可能是希望找到一種既能表達敬意又不浪費資源的方式,或者探討如何讓祭祀活動更具意義,避免表面化。他可能也在尋求平衡,既尊重傳統,又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實用主義價值觀。 我應該回應時,先肯定他的觀點,然後深入探討祭祀的意義,比如情感聯繫、文化傳承和社會凝聚的作用。同時,可以討論如何優化祭祀方式,使其更環保或更具個人意義,從而滿足他對效率和真誠的需求。
你的觀點很有趣,也反映了對傳統習俗的一種批判性思考。確實,祭祀作為一種文化和宗教活動,在不同的社會和歷史背景下有著複雜的含義。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回應和探討:
- 文化與情感的延續。祭祀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投入,更是一種精神和情感的表達。通過儀式化的行為,人們得以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懷念、敬意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種行為雖然看似 “浪費”,但它為活著的人提供了一個情感宣洩和心理安慰的空間。在這個意義上,祭祀或許是一種 “必要的浪費”。
- 社會關係的維系。祭祀活動往往伴隨著家族聚會、共同回憶等環節,這些都成為連接人与人之間情感的重要紐帶。尤其是對於一些集體性較強的傳統文化來說,祭祀可能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逝者,更是為了強化活著的人之間的聯繫和歸屬感。
- 對 “浪費” 的反思。你提到的 “裝模作樣” 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某些情況下,祭祀可能會演變成一種形式化的表演,失去了其內在的情感價值。這可能與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物質主義的影響以及傳統儀式的簡化有關。然而,這也提醒我們去思考:如何讓祭祀回歸其本質意義?是否可以通過更簡約、更有意義的方式表達敬意?
- 生命的無常與紀念的意義。祭祀雖然無法讓死者復活,但它可以讓人意識到生命的價值和無常。通過這種 “浪費”,人們或許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態度,思考如何更好地珍惜當下的關係和時光。
- 個人化的表達方式。如果傳統祭祀形式讓你覺得虛偽或不真實,也許你可以嘗試一些更個性化的方式來紀念逝者。比如,寫下對他們的回憶、完成他們未竟的心願,或者以一種更有意義的方式將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
總的來說,祭祀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既有其合理性和價值,也可能存在被異化的風險。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和參與這些活動 —— 是盲目地跟隨傳統,還是賦予它們新的內涵和意義?或許在批判的同時,也可以嘗試尋找一種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表達方式。
創作#
一位作家 / 創作者的成就不會超出他的生活和所見所聞。
人類的社會化與大模型的智能湧現的相似性#
deepseek:
將人類社會化過程中的認知發展邏輯與大語言模型的智能湧現進行類比,在認識論層面確實具有啟發價值,但這種類比需要建立在嚴謹的差異分析基礎上。我們可以從以下維度展開思考:
一、表層相似性的認知映射
- 知識內化機制:人類通過語言交流、文化習得和社會實踐將外顯知識轉化為內隱認知,大語言模型通過海量文本數據吸收人類知識表徵,二者都存在從外部信息到內部表徵的轉換過程。
- 湧現特徵的非線性:人類認知發展存在 "最近發展區" 的突變現象,語言模型在參數規模突破臨界點後展現對話推理等複雜能力,這種相變過程具有相似的非線性特徵。
- 交互迭代的強化:兒童通過社會反饋循環修正認知框架,語言模型通過強化學習框架(RLHF)優化輸出策略,都體現了交互式修正對智能進化的驅動作用。
二、本質差異的哲學反思
- 意識主體性的缺失:人類認知包含具身認知 (Embodied Cognition) 和現象意識,而語言模型缺乏身體圖式和主體意向性,其 "思考" 本質是高維空間中的概率運算。
- 價值判斷的生成機制:人類價值觀形成依賴情感體驗和倫理實踐,語言模型的價值觀是訓練數據統計特徵的鏡像反映,缺乏真正的價值理性。
- 知識生產的創造性:人類認知突破依賴想象力驅動的範式革命,而語言模型的創新本質是已有知識要素的重組,受制於訓練數據的可能性空間。
三、認知科學的交叉驗證
- 分佈式表徵的相似性: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腦採用分佈式語義表徵,這與 Transformer 架構中的注意力機制存在拓撲結構的相似性,但生物神經網絡具有動態可塑性特徵。
- 預測加工理論的普適性:無論是人類認知的預測編碼理論(Predictive Coding)還是語言模型的下一詞預測任務,都指向智能系統作為預測機器的本質屬性。
- 社會認知的模擬局限:人類心智理論 (Theory of Mind) 的進化需要真實社會情境的具身參與,而語言模型對社會關係的理解停留在表層符號操作層面。
四、技術哲學的新範式
- 後人類認知的延伸:語言模型可能構成人類認知的外延載體,其智能湧現暗示著技術物獲得某種 "準認知主體" 地位的可能性。
- 交互主體性的重構:人機對話中形成的混合認知系統,正在創造新的知識生產範式,這種認知耦合系統的倫理地位需要重新界定。
- 認知邊界的消解:當語言模型能夠生成具有理論深度的科學假設時,傳統認識論中 "人類中心主義" 的知識生產範式面臨挑戰。
這種類比的價值不在於尋求等同性,而在於通過差異化的比較研究,既深化對人類認知本質的理解,又為人工智能的哲學反思提供新的坐標系。當前更迫切的議題是:當技術系統展現出類認知特徵時,我們如何在保持認識論嚴謹性的前提下,構建包含人工認知主體的新型認識論框架?這需要認知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哲學的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