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易涅

松易涅

原创作品遵循 CC BY 4.0 国际许可协议。All original works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 4.0. 博客/Blog: sungyinieh.com
email
follow

關於

前言#

本 Xlog 博客是我的容災節點,更新會稍慢。主節點為:sungyinieh.com

我為何寫博客#

對於人的注意力而言,“你” 得足夠有趣 —— 不論是主動發出的信號,還是可被觀察到的指標 —— 才能吸引他人走近你。寫作既是發出信號,也是生成指標。寫就文章、論文、著作,對作者能力有相當要求:他的思想強度和表達水平達標了,才能將想法化作文字。寫作與思考是相互聯繫但有所區別的能力。

我寫作固然有自證能力的動機,當別人誇讚我的寫作成果,我也會有點開心和虛榮,但這些是次要的。馬克思、恩格斯寫下《資本論》的目的絕非彰顯他們對人類社會的剖析和洞察多麼深刻。對能力的證明是寫作的結果之一。每個人寫作動機、目的不一樣。動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驅動力,源於內心需求、欲望或情感,回答 “為什麼做某件事”。它可以是顯性或隱性的,也分內在的或外在的,比如興趣、滿足感和賞罰。目的則是行動所希望實現的結果或達到的狀態,回答 “要達到什麼結果”。

表達和分享的欲望是我的主要動機。雖說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我還是先嘲笑一番上帝吧。看文字、讀著作,大量的閱讀;經歷某些事情,有所感觸,禁不住要思考,隨後想表達,把思考的結果與人分享。這便是 “閱讀 / 經歷 — 思考 / 反思 — 表達 — 分享” 的正反饋調節機制。

寫作還是一種對生活的控制感乃至掌控感。很多事情不往自己的預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不經意間就失控了。於是想尋找一個固定的錨點,穩定自己的內心和靈魂(如果有)。寫作是人能夠自主支配的過程。環視四周,功名利祿,皆為身外之物,唯有思想偷不了、流不走。寫作是不需要被他人認可的活動,是怡然自樂的,使人心安,感到寧靜(哪怕只有片刻)。

次要動機是渴望 “被看見” 和 “被認可”,兩者與社交聯結和自尊心息息相關。“被看見” 指向 “存在感”,“被認可” 指向 “價值感” 和 “意義感”。

我很早意識到 “存在感”。對於社會而言,一個人肉體的死亡並非其生命終點,“社會性死亡” 才是 —— 被拋棄和被忘卻,彷彿此人不曾存在。當然,逝者早已在他成活著的時候融入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承托起了那個時代下奪目的歷史人物。我不追求肉身永存 —— 毛澤東的遺體便是典例。即使追求了也是徒勞。我曾幻想過這點,如《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故事,必定會成為人類的異己,必然會不斷以新的身份活著又死去,社會意義的 “我” 成為流動而居無定所的流浪者,同樣被社會拒絕。思想精神的流傳實現的是社會性的永生 —— 毛澤東思想則是典例。我曾想著書立說來達成這目的,如今則未再刻意追求,但這一動機仍然存在著。

至於價值感和意義感,前者指向活於人類社會而被微觀個體與宏觀集體的接納程度,後者則指向哲學層面的思考,即對人類、生命乃至 “存在” 本身的質疑和追問。價值感的判定標準十分主觀和模糊,既有個體對自身的肯定,又有集體對自身的認可。許多自命不凡的人便在個體層面擁有強烈的自我認同。從事公益慈善的人更容易得到集體層面的認可。為全人類的解放而奮鬥,會獲得個體、集體的雙重肯定。意義感的思考則更加主觀,宗教、哲學、科學給出不同解答。在哲學層面更進一步,蘇格拉底在《申辯篇》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的;帕斯卡爾在《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蘆葦》提出,人之偉大,源於思想 —— 我唯有思考著才感受到 “活著”。

我的寫作有兩大目的:

  1. 從海量材料中提取信息,信息篩選並結構化成知識,知識系統化為洞察和智慧 ——“材料 — 信息 — 知識 — 洞察與智慧”。將信息逐步抽象,依據因果關聯而邏輯性構建新的信息體系。

  2. 無償地傳遞信息和分享知識,提供信息公共產品。我希望寫作能幫到他人。雖不及 “傳道” 或 “授業”,“解惑” 也不錯。

因此,博客首先是容納寫作過程的載體,其次是呈現和保存寫作結果的平台。我的博客更像“數字花園”以及閱讀平台。曾幾何時,我執著於 “先寫完再發表” 的 “完美主義”,完成度不高的文章,就讓它留在草稿箱。後來,我接觸到Kaffa 的博客,放下了執念,轉而把草稿和成果共同置於博客上,與大家分享粗淺的和結構化的思考。

寫博客的另一重意義是逃離外部審查。“逃離” 意味著存在 “範圍” 和 “邊界”,範圍是中國大陸的實體地域與網絡空間,邊界是邊境和 GFW;“外部” 則與內部性相對,這裡只剩下人的自我審查。除去民國亂世,中國的政治寡頭專制時代,常常伴隨著嚴格且特定化的言論審查。言論審查本質是思想審查。蜻蜓點水的批評,不會被朝廷刁難,反而會誇獎你,以示朝廷為天下蒼生之福祉殚精竭慮,不辭辛勞。一旦批判皇權專制的不合理,甚至徹底否定,則招致暴風驟雨的無情打擊,抓起來關大牢,或血灑刑場。如今不是皇權專制,卻是遠勝從前的 “皇黨” 專制。現代中國的無產階級在政治舞台上沒有政治代言人和成組織的集團勢力,十分可怕,十分悲哀。無產者們沒有自己掌握的工會、團體、媒體、機構、政黨…… 總之,沒有代表自身利益的組織。任何非 “皇黨” 允許的試圖組建嚴密組織的公開嘗試,都会在萌芽階段遭到扼殺。

我在 2021 年捣鼓個人網站時了解到 “個人博客”,覺得有自己的網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於是乎在 2022 年依法依規開設個人博客,2023 年加入了 “十年之約” 和 “個站商店” 的博客平台。後來,我在博客上發布了有關我大學疫情的記述文;轉載了網易新聞的《總理記者會的前生今世》,被網信辦致電撤下文章。我照做了。在建個人博客之前便意識到大陸方面商業社交平台對創作者的表達閹割,以及 “先審批,後建站” 的博客設立與運營模式的嚴重問題。我對歷史、政治經濟學、政治學感興趣,免不住要發表尖銳言論。故那通電話以後,便決定要把博客開設在中國大陸之外。因為文章內容的敏感性,也主動退出了大陸的中文博客平台,免得讓它們引火燒身。

至於博客的瀏覽量,我不是十分在意。有人看,我會高興。有人互動,我會欣喜。沒人看,沒人互動,我倒也不會 “天妒英才”,“有眼不識泰山” 云云,更多是 “無所謂” 的態度 —— 畢竟我的初衷也非追逐 “被關注” 的感覺。既然選擇了博客平台,而非社交媒體,那觀眾自然少。但博客勝於社交媒體,如前文所述,在於方便分享和無強制審查,我主要看重這一點。

如果我不寫博客了#

假若我的博客超過三個月未更新,請默認我處於被抓走、生病、身亡的 “量子疊加態”。

我寫博客的動機如上所述是 “寫作”,有閱讀、有思考的前提是神智清醒且能接觸到閱讀材料,寫作和寫博客的前提是能獲取紙筆工具和能聯網的計算機設備,比如手機和電腦。所以,在我清醒且能自由活動、有手機或電腦的情況下,肯定會更新。

載入中......
此頁面數據所有權由區塊鏈加密技術和智能合約保障僅歸創作者所有。